第十四章 进入张掖(2 / 2)

安卓、IOS版本请访问官网https://www.biqugeapp.co下载最新版本。如浏览器禁止访问,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;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。</p>

西周时期,西北游牧民族就沿黑河绿洲繁衍生息,先后有戎、狄、乌孙、月氏、匈奴在这建国游牧渔猎。

汉武帝元狩二年,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,战败匈奴,此地归汉。

张骞两次出使西域,“丝绸之路”开通。

汉元鼎六年,取“张国臂掖,以通西域”之意,置张掖郡。从此,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,戍兵屯田,发展农业生产,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、文化交通和繁荣。

经过历朝历代2000年的积累和不断地民族交融,加上地理位置独特,自然环境优越,张掖成为中原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,也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,畜产品集散市场,河西乃至甘肃政治、军事和经济中心。

经济的繁荣,促进了文化昌盛,佛庙道观石窟塔楼密布全境。

在此背景下修筑的张掖城,其规模已发展到周长12里357步,城墙高约一丈六尺,厚约二丈七尺。古城南北见方,城周被宽阔的护城河围着,护城河周围树木成片,泉流潺潺;

东西南北开四大城门,城内的各个庙宇古色古香大约有30多座,全城人文生辉,古迹遍地。这种浓郁的古城文化一直持续到了清末民初。

民国后,甘肃政治军事中心逐渐东移兰州,兰新公路修通后,商品集散作用下降,张掖才渐渐失去中心城市地位。

马安良、马璘等第二代马家军进驻张掖,穆斯林是一等人,征收沉重的赋税对汉族、藏族、裕固族进行敲骨吸髓般残酷榨取,抓夫派役,加速了张掖的萧条。

到了马仲英、马步芳等第三代马家军陆续进驻张掖后,更是战乱不断,民族仇杀、宗教迫害层出不穷,百姓苦不堪言。

甘肃民国时土地是鱼米之乡浙江的四、五倍,人口只有的几分之一,征收的赋税却比浙江还多,依靠着强大的军力和黑暗统治把甘肃青海搞得“苦瘠甲天下”。

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,沦落到野蛮落后的马家军手里真是历史的悲哀,必须把她完整地拯救出来、保护起来。

陈海松想着想着就来到了北大街上的600团团部——总兵府。门前的哨兵把他领到大堂前,陈海松对着里面大声报告:“青海循化上四工民团营长尕虎前来报到,请长官训示。”